昨天,也就是二月最後的一天,剛剛帶完聚會不久,溫哥華的英傑姊妹就發來三個油管上的視頻鏈接,展示的是東北雞西的一位網名叫“東北石老四”的人所介紹的“墨子牆溫室大棚”,証實可在東北非常寒冷的冬天,單單靠大棚內的一些機製,白天靠被動吸收陽光裡面的熱,晚上靠捲簾機和棉被,就可以做到裏面溫暖如春。
今天就花了一些時間,對這種大棚做了一下調研,發現這個也被稱爲“石墨烯溫室”的大棚,實際是我們已經在這裡點評過的兩類大棚的其中一種的變體。百度上的這篇文章“黑龍江:追光溫室 冷熱隨心”也証實了這一點。
我為此做了一個時長近一個小時的點評視頻,有時間觀看的可看一下。如果你更願意看圖文並茂的點評,請往下拉。
實際上,我們在上一次的溫室大棚的點評中,調研的兩種溫室,一種是加拿大Olds鎮上董健毅(董菜菜)的“雙拱雙膜”大棚,如下圖所示:
另外一種就是哈爾濱于彥國的”北牆集熱蓄熱大棚”,因爲油管上沒有其視頻,感興趣的人可以點擊下面這個鏈接,看到CCTV7颱爲他做的節目之簡潔版:
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看一下,鶴崗市東山區疏園鄉更新村的農民、暉鋼骨架大棚廠的廠長孟慶波,發明的“墨子牆/石墨烯溫室大棚”。我們先看一個展示其一號棚的視頻:
下面是我們對這個視頻的點評:
- 再一次證實:在寒冷的北方,單是靠來自太陽的能量給大棚供暖是可行的
- 將帶有大量水體和植物蒸騰作用的魚菜共生引入大棚,是正確的方向
- 以為北牆的集熱蓄熱的能力很大,這是一個憑感覺所造成的誤區
- 以為黑體物質的吸熱能力最大,這也是一個大誤區,與黑體相比,水的吸熱能力更大,而且水可以同時吸熱、蓄熱、保熱
- 採用貴重的捲簾機和棉被,在冬天和晚上給大棚保溫,代價和麻煩太多
- 大棚的坡度不夠和沒有自動融雪機制,早晚會被一場大雪給壓塌
關於北牆的蓄熱能力,我們從下面的熱成像圖就可看到,地面蓄熱的能力占了80%還多,北牆的都不到20%:
為此,無需在北牆上下功夫,以為北牆吸熱多,那是一種錯覺,上面的熱成像圖就是明證。因着水是最好的吸熱蓄熱介質,我們的金豆莢是四面採光,而且將蓄熱區發在地面或地面以下,同時還在夾層走水或填充肥皂泡,後者取代貴重的捲簾機和棉被,使得大棚的設計、建造、運行都極其簡單:
下一個視頻也來自「東北石老四」的油管,顯明這種所謂的「墨子牆石墨烯大棚」,與其它的類似大棚相似,都沒有自動融雪功能,在一場大雪之後,都被壓垮:
由此可見,這正是現有溫室大棚在極其寒冷的地方所面臨的最難解決的問題。沒有自動融雪功能,積雪和厚重的棉被一起,會將任何緩坡或平頂的大棚壓垮。為此,我們設計的金豆莢大棚,坡度比較陡,因為也同時考慮冬天採光采熱角度的需要:
下一個視頻,展示它們的第四代大棚,據說是目前最新、最先進的大棚,也就是當地的2號棚:
下面是我們對這個視頻的點評:
- 將捲簾機和棉被放在雙層膜的裡面,等於走董健毅大棚的方向
- 將北牆的黑體吸熱和水箱蓄熱結合,等於走于彥國的大棚方向
- 金荳莢的四面透光,用空氣、肥皂泡、水在夾層做智能填充、有效利用地面的蓄熱能力,才是正確方向
金豆莢溫室,整合了水基太陽能和氣基太陽能,成為了兩者兼得的「肥皂泡太陽能」,使得空氣的絕熱功效和水的導熱功效,兩者結合在一起,相得益彰。
這樣,不單穩定了蓄熱區的水溫和種植區的床溫,還使得上下波動極大的室內氣溫穩定下來,將原來隨着太陽的升起和落下波動幅度高達30多度的情況,穩定在上下波動不超過10度的範圍內:
再加上硅砂魚菜共生的大量的水體的蓄熱能力,和植物蒸騰作用,以及內室氣溫與夾層液膜的熱交換,使得金豆莢成為僅用免費的太陽就可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果效,比如,恆溫恆濕的可控環境,每天可產生一次蒸餾的潔淨水,等等:
總之,一路對這種「墨子牆/石墨烯大棚」調研下來,發現其還是在原來的捲簾機/棉被的基礎上研發的,雖然與傳統大棚相比有一些優勢,但與我們的金豆莢四明棚比較起來,設計複雜,造價高,很多的重要機制都沒有,特別是沒有主動且自動的融雪功能,使得在大雪中被壓垮的危險很高。
金豆莢溫室簡介:
對金豆莢溫室較詳細的介紹: